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7|回复: 2

来点历史资料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23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千年前秦军装备检阅 秦始皇佩剑铸造之谜(图)

作者: 金铁木  转自: 北京科技报  
在今天的陕西咸阳附近,咸阳宫曾是秦帝国的心脏。然而两千多年过去了,咸阳宫变成了黄土堆,秦军这支曾经最强大的军队,却包藏着太多令人费解的谜团,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秦军强大的根源在哪儿?他靠什么建立了历史奇迹?<<秦始皇陵是不是项羽烧的?敢肯定?请看上百专家为西楚霸王鸣冤,项羽:火不是我烧的>>

  197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大量兵器,这些兵器让人们看到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

  在河南省西平县,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人炼铁的遗迹。2000多年前,这一带是韩国的冶铁中心,铁器生产在当时已有一定规模。令人费解的是,处于同一时期的秦人,似乎没有跟上时代,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中国秦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秦始皇陵出土的石铠甲,产地在何方>>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一次著名的谋杀事件。在秦统一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正准备消灭燕国时,一个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地图来到秦国,献图投降是假,刺杀秦始皇才是真。史记上这样描述:刺客荆轲手持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剑竟然不出。<<秦始皇性格多疑,终身未立皇后,后世史学家苦苦研究,终于揭开谜团,请看破解秦始皇不立后之谜 源自性格多疑和心理阴影>>

  司马迁解释说,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青铜材料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长度的配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这个解释,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

  1974年,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青铜剑。在刺客紧逼奔跑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图)青铜剑
  
  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


(图)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
  
  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时,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当时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

  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简单一些呢?

  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今天的射击训练,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射击的准确性。

  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而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

  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

  俑坑中的4万多个三棱箭头,制作极其规整,数以万计的箭头竟是按相同标准铸造的?

  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可以互换。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但专家推测:秦人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兵工厂。

  秦军兵器制作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难度。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表面也完全对称。

  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的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质量。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

  研究人员发现,在兵器上刻着一些文字,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相邦吕不韦”。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制作高质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被荒蛮和蒙昧包围时,秦人就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http://it.sohu.com/20041220/n223555275.shtml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3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hseonly.cn/

http://it.sohu.com/20040802/n221315470.shtml
秦俑家族又添“新丁”?秦始皇为何没立皇后?项羽烧没烧“兵马俑”?在刚刚闭幕的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上,国内外100余位学者提出了不少有趣的新观点。有专家认为,秦俑学可以成为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和清代内阁大库档案之后的第五大显学。


  一座帝陵中几个陪葬坑的发现导致了一门学问的诞生。展示中国秦代及秦代以前悠久灿烂文化的秦陵兵马俑坑,经过海内外专家学者30年全方位综合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秦俑学”。一个又一个新奇有趣的历史谜团正被秦俑学的专家们渐渐破解。

  秦俑家族添“乐手”

  去年年初,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发掘曾遭到严重破坏的秦陵7号坑时,出土了46件青铜水禽和15件“姿态怪异”、却没人认识的陶俑,还同时出土了一件银器和几十件打磨精细的骨器,也不知其用途。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介绍说:“问题的解决得益于音乐界人士的积极介入。他们将这些俑跟同时出土的一件银器和几十件形态各异、打磨精致的骨器结合起来研究,确认了银器和骨器是古代演奏乐器的重要构件,那陶俑便是当时的乐手了。”

  段清波说:“1974年秦兵马俑面世以来,跽坐俑、百戏俑、文官俑等众多类型秦俑相继出土,组成了庞大的‘秦俑家族’。如今,‘秦俑家族’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乐手俑。”

  根据已修复过的7件陶俑分析,乐手俑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陶俑的姿势是,双腿并列平伸坐在地上,双脚无鞋着袜,同时双手伸向双脚,置于脚背与小腿之间,其中右手下握而左手上握,似抓一物;另一种陶俑则跪坐于地,一手贴身自然下垂,一手高举至头,有的似握一物,有的似在挥手。二者皆置于陶板之上,其中前者4件,后者3件。

  陕西师大艺术学院教授陈四海说:“这些陶俑肯定是乐手俑,但其手里拿的是什么乐器,现在已经难以明了。虽然理论上他们应该是一个秦朝乐队,但是囿于资料太缺乏,连其名称都不能推测得知。但是那件银器是弹奏筝瑟等弦乐的‘义甲’(套在指甲上的假指甲)是准确无疑的,那些打磨细致的骨器也应是古琴等弦乐器上的辅助构件。”

  中国古代乐器已有8000年历史。各时期都有管理音乐的机构,陈四海说:“秦代的音乐机构叫乐府(乐府并非始于汉武帝),它是秦统一六国后为吸纳六国音乐和乐人而设立的机构。这已得到考古证实:1975年秦陵发现乐府编钟一枚,前几年还发现了秦代带有‘乐府丞印’的封泥。乐府编钟的出土,佐证了秦陵在祭祀时必须奏乐助祭的事实;而乐手俑的出现,则进一步体现了秦陵‘事死如事生’的建筑理念,即秦始皇在地下仍要享受音乐。”

  秦始皇缘何不立皇后

  中国古代帝王均有多个夫人及众多妃嫔,后妃制度中“第一夫人”又称皇后,皇后是太子之母,立后制遂与储君制相互表里,成为中国古代后宫制度乃至君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演了一幕幕的政治活剧。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经制度化,秦国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各种国家制度已臻完善,秦统一中国后更全面建立了各种制度,并定出了皇帝的正妻为皇后、母亲为皇太后的制度。但是秦始皇始终没有设立皇后,致使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皇后墓。这成为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

  秦兵马俑博物馆副研究员张敏说,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中间有9年的太平天子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3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9年都未立后。22岁到39岁的17年是秦始皇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国事繁忙,但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从39岁到50岁时,秦始皇多在巡游路上,但是立后以“母仪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所以“秦朝虽短,但秦始皇有充足的时间立皇后,不是他来不及立皇后,实际上是他自己不愿意,更非其母亲不操心,也非大臣不尽职。”

  张敏说,秦始皇在有机会立皇后的时间内未立皇后有许多原因,除他性格多疑恐皇后掣肘外,还跟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和后宫美女过多有关。秦始皇曾4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3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死之药,甚至派徐福率领3000童男童女赴东海神山求药。“正是有长生不死的厚望和六国佳丽充斥着后宫,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秦始皇立后的进程。”

  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行为失谨,秽乱后宫,并生了两个儿子。这使秦始皇在思想上受害甚深,可谓是终生难忘的伤痛。为此,他把母亲赶出了首都咸阳,后来虽有悔过,但至死未让她再住咸阳。张敏说:“由怨母而仇视女人的心理阴影,使秦始皇长大后在婚姻能力上未能健康发展。宫中众多女人,仅仅是为满足他的生理需要。由母亲行为而形成的心理障碍,也是秦始皇迟迟未立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敏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东方六国的佳丽尽充后宫,要选出一个名门之后的贤淑女子也是一个难题。何况秦始皇自认功德超过了古代的圣王——三皇五帝,皇后的标准难定,选定皇后就更难了。

  6点依据为项羽“申冤”

  “从考古学的立场出发,所谓项羽焚烧秦俑坑只是一种猜测,目前的考古学证据不足以支持这个观点。”秦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说,“要还项羽一个清白”。

  刘占成研究员说,他一直对“项羽焚烧秦俑坑”之说存疑于心,尽管此说并不是空穴来风。据《史记》、《水经注》等一些文献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项羽在秦陵“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不少学者由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推断他掘秦俑坑、烧秦俑坑,刘占成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些记载并无确凿的直接证据,不能作为最终结论。”

  刘占成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地面勘察和考古钻探,发现秦始皇陵墓上的封土土层没有被掘扰破坏的现象,封土上仅发现两个直径不足1米、深不到9米的小盗洞,这就从考古角度否定了项羽大规模揭顶开挖的可能性。此外,在秦始皇陵封土中发现有一个范围约1200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这不但证实了《史记》中秦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也是对项羽盗掘秦始皇陵的科学否定,因为汞的挥发性特强,如陵墓遭破坏,汞早年就已挥发散尽。

  刘占成说,文献记载项羽盗掘秦始皇陵墓是值得怀疑的悬案,也就是说,在项羽焚烧秦俑坑的研究中,得出这一结论的文献记载的前提本身不一定成立,那么由此提出的结论就不可靠了。不久前,秦阿房宫考古队否定了阿房宫前殿被火烧的可能,并对项羽火烧阿房宫也提出了质疑。

  刘占成发现种种迹象并未表明俑坑是项羽烧的,原因有六:一是没有发现项羽大军的入坑口;二是没有发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没有破坏者造成的陶俑一个压一个的叠压现象?只有坑顶下塌造成的东倒西歪的兵马俑;三是没有发现兵马俑身上被打砸后留下的打击点;四是没有发现破坏者的足迹;五是坑内文物的移位和缺失并没有那么严重;六是俑坑的棚木痕迹保留完整,没有发现零乱或折断的现象。

  “其它怀疑被烧过的陪葬坑,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相同的悬疑现象。”刘占成说,由此可以说,项羽作为焚烧秦俑坑的“嫌疑人”显然“证据不足”。

  “兵马俑”原型杀死了项羽﹖

  曾击垮了秦帝国的楚霸王项羽,最后却死于“兵马俑”原型之手。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的这个大胆推测一提出,便受到了秦俑学专家的广泛关注。

  李开元说,作为两千年前秦始皇兵马俑军团原型的秦京师军,在秦末之乱的动荡历史中下落如何,他们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兵马俑军团的性质,也涉及到秦楚汉间整个帝国秦军的动向,甚至牵涉到秦帝国的灭亡、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和汉帝国的胜利等复杂的历史问题。他在研究考证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最后楚汉决胜垓下时斩杀项羽的5位骑兵将士,都是关中地区出身的秦人,也都是旧秦军的将士。更加意味深长的是,这5位将士的从起官职,也就是他们由秦军加入汉军时的官职,竟然都合于秦京师军的官职。

  “历史是选择性的记录。”李开元说,垓下之战,汉军60万,而吕马童、杨喜、杨武、吕胜、王翳这5名骑士能够留下名字,是偶然中的偶然。不过,以十二万分之一的几率脱颖而出的5人,却是百分之百的旧秦军的将士,而且官职都合于秦京师军的官职,就决非偶然了。李开元认为,这5位骑士的身上,或许隐藏着秦京师军在秦末之乱中的踪迹,原型兵马俑军团去向的历史之谜也可能由此得到破译。

  李开元说,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秦京师军为原型塑造的,秦京师军的去向,就是原型兵马俑军团的去向。根据他的研究考证,在秦末之乱中,秦京师军加入了汉军,其中的骑兵将士被编入了汉军的灌婴骑军。垓下之战后,灌婴骑军奉命追击,在乌江岸边斩杀了项羽的5位骑士,都是原来秦京师军的骑兵将士,也就是秦兵马俑的原型。

  这位学者说,由出土的兵马俑到其原型秦京师军,再到汉军中的旧秦军将士,最后到斩杀项羽的秦人骑士,“史事的锁链一环紧扣一环,最后竟然在项羽之死和兵马俑之间找到历史的接点,引出兵马俑杀死了项羽的结论来,使人感到历史的深沉和神奇”。

  兵马俑军阵是以实在的秦京师军为原型塑造的,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同。

  秦俑学可望成为第五大显学

  在台湾首开秦俑学课程的南台科技大学傅荣柯教授在研讨会上指出:“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过,近百年来中国历史文化有四大显学,就是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和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现在,我认为秦俑学可望成为第五大显学。”

  秦俑学源于1974年春,秦始皇陵园农民打井时偶然挖出兵马俑残片,引起文物部门高度重视,同年夏考古队进行勘察和发掘,探出陵冢东侧地下有3座陪葬坑,内藏约8000件真人般大小的巨型陶质兵马,举世为之震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个“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不仅引发了中外人士的旅游参观热,更使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对秦俑坑丰富的文化内涵产生极大兴趣。秦俑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开馆迄今,先后召开了六次学术研讨会,并于1980年由文博、学校、科研等几十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发起成立了秦俑学研究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

  据秦俑学研究会统计,秦兵马俑出土30年来,学术界累计发表各种论文1600多篇,出版学术专项19部,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报告4部,《秦俑秦文化论丛》和《博物馆学研究丛书》17部,《秦陵秦俑研究动态》季刊66期,共计2000多万字。这样的成绩在新兴学科中是十分难得的。

  ■特别资料

  秦俑学术讨论会

  第一届学术讨论会,1984年。讨论了秦俑军阵所反映的军事、艺术、科技、陶文、服饰方面的问题。

  第二届学术讨论会,1986年。秦俑学研究会宣告成立,会刊《秦陵秦俑研究动态》创刊。

  第三届学术讨论会,1990年。会议主题是“秦俑与秦文化”。

  第四届学术讨论会,1994年。学者注意到了对秦俑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很多自然科学工作者参加到秦俑研究的行列中。

  第五届学术讨论会,1999年。同年,张文立的专著《秦俑学》出版,详细论证了秦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科学依据以及关于秦俑学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理论、资料等。

  第六届学术讨论会,2004年。围绕“秦俑与秦汉文化、秦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等进行了讨论,对秦俑学30年来的成果做了一次全面检验。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5-2-15 14:03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5-1-29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没人回帖,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