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royalwise

ZT: 某篇户外求生文,有些方法和说法我未看到过,和大家分享讨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22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吃过蚂蚱,烤熟吃的。味道还不错。

这些虫子能生火的话还是烤熟吃吧。生吃不仅味道和口感不好,虫子身上带的细菌还是很多的,我估计大部分城市人吃了会生病。别的不说,即使只是腹泻,也是得不偿失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22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很多很帖实的东西,很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27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27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时的蚕蛹有好几种我知道市面上最少有4中,只有最小的那种是正在的家蚕蛹,野外有这种家蚕蛹的的几率就不用想了
谁知道那种最大的那种蚕蛹是什么蛹?这种蛹的虫子应该比较丑
在补上一个
野外还有一道美食,豆虫啊 ...
铁血炮灰 发表于 2010-5-22 14:26


豆虫 那种手指粗的 淡绿色的、头顶竖根肉刺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2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8-7-14 08:00
  • 签到天数: 14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5-27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zngst.cn/

    1# royalwise
    学习了 好帖子不要让他沉下去   感谢楼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4-9 00:06
  • 签到天数: 349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0-5-30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不过也不知道都对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4-9 00:06
  • 签到天数: 349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0-5-30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不过也不知道都对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4-9 00:06
  • 签到天数: 349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0-5-30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不过也不知道都对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6-26 13:23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0-5-30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豆虫 那种手指粗的 淡绿色的、头顶竖根肉刺的?
    mrffyy 发表于 2010-5-27 15:11


    确切讲是肉芽一样的东西,不过那一头是屁股,不是头,头那边是有个硬“脑门”的,煮或烧熟了太香了,里面都是跟炒鸡蛋一样的东西,很有营养
    老家农村,好多东西都吃,不过都是弄熟了没生吃过,我吃过的有:
    老鼠肉,特香  烧或烤
    麻雀肉,也很香,但量太少  扔到火碳里烧着吃
    蛇肉,也是很香,蛇胆别扔了,是好东西,生吞就行了,用火烧或煮汤都好
    吃最多的就是蚂蚱也就是蝗虫,很多品种,几乎都能吃  我全是扔火炭里烧着吃
    再就是蝉(知了),成虫肉还行,不多也不少,幼虫,我们叫知了狗,那是好东西,就是一肉球啊,扔火力烧或煮都可以
    还有蝈蝈,都是吃大肚子的雌性蝈蝈(雄性肉不够塞牙缝的),体内有好多卵,就跟很多超小的软胶囊一样,熟了里面的东西味道像蛋黄,口感像豆沙那样沙沙的感觉,太香了  扔火炭里烧熟吃
    螳螂也是,一般只吃有卵的大肚子雌性  扔火炭里烧熟

    扔炭火里烧的东西注意时间别太久了,小东西很容易熟,时间长了就烧成炭了

    生吃过的活物只想起了螳螂卵,外表看起来很干燥,从树枝上掰下来,可以掰开成一块一块的,放嘴里嚼,卵破了就有汁流出来,稍微有点腥味,在一般人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别的东西好像没怎么吃过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参与分 +20 收起 理由
    AC米兰 + 2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30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昆虫几乎很少有寄生虫,尤其是蚂蚱。据我所知的有寄生虫的昆虫是冬虫夏草。(开个玩笑,冬虫夏草其实里面不是寄生虫,是真菌。)
    螳螂有铁线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2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bhf.net.cn/

    的确,那个吐唾沫判别水质的方法很另类。保持怀疑态度。
    在野外判定水质好坏的方法一般是看里面有无小虾小鱼游动。水是否流动较快、水是否清澈。另外初步判定下水源附近有无污染物。如果因为条件限制只能找到死水,而且仅有这一处水的时候,一般你需要在水源旁边挖一个洞,让水透过泥土层慢慢过滤过来,这样得到的水至少是比死水要干净很多的。
    另外及其不同意楼主关于火的看法,火的重要性远被楼主忽视了。
    所谓欲速则不达。你越求生心切可能导致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会拖延你求生的时间。
    火不但可以烹饪食物,取暖、赶走野兽,更重要的是可以净化水。当你不敢肯定水能不能喝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水烧开几分钟,之后饮用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就只能寻找天然的烧水容器,比如竹筒、大树叶等等,甚至一张硬壳纸张都可以折叠成为烧水的容器。一旦你因为饮用不干净水而导致腹泻、打摆子、发烧什么的,在无外援又无医药材料的情况下你几乎只有等死,更谈不上什么脱险了。
    另外火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它能给你带来温暖让你感觉自己更是一个人。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只要燃起了一堆营火,你坐到旁边后会头脑更为清晰,计划更为清楚。心理也更为踏实。而这些都是导致你能不能脱困的重要原因。
    所以,水、火、食物、庇护所、药物这几样是你能不能生存下去的最重要东西,绝对是缺一不可的。
    当然,对于楼主的观点我也有持赞成的,比如后面说道的食物。其实最容易获得的食物就是昆虫,而昆虫的营养价值不低,唯一的困难就是你敢不敢吃下去。在火旁烤好后一般的情况下你是会吃下去的,因为你至少有个心理底线,这东西我用火烹饪过的,吃下去至少不会染病。而且或多或少会给你带来能量。
    求生者最需要关心的就是这些无处不在的昆虫,而非那些大型野物。那些东西一般的人是绝对弄不到的。即便站到你面前你也抓不到。只除非你周围到处是这些动物,你可能凭借简单的陷阱才能抓得住它们,否则最好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搞这些东西。
    除了昆虫外,最容易弄到的就是植物,草根是可以吃的,树皮的内层是可以吃的。野果、大型根块这些东西一般可遇不可求,你专门花时间去弄这些东西还不如多花点时间脱困。记住,人不吃食物单喝水至少可以撑个10来天不死的,而且一般过了第4天后,你的身手和头脑会更为灵活一些。有这么几天的时间一般的情况下足够你脱困了的。
    所以,食物永远是最后考虑的东西,即便饿起来十分难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2 09:55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水质如何,有无小鱼并不是标准,鱼类可以在对人类有严重威胁的细菌存在的水塘里生活,但人不行。
    另外,螳螂有铁线虫,这种虫我见过。像根细铁丝,黑色,细长细长
    风起云扬 发表于 2010-6-2 21:38

    此为正解。。。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2 09:55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那个吐唾沫判别水质的方法很另类。保持怀疑态度。
    在野外判定水质好坏的方法一般是看里面有无小虾小鱼游动。水是否流动较快、水是否清澈。另外初步判定下水源附近有无污染物。如果因为条件限制只能找到死水, ...
    homan777 发表于 2010-6-2 21:29


    请再仔细阅读一遍,人家的意思是 不要为了吃一个咋嘛特地停留下脚步来取火 没说 整个过程都不用取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3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ppyerwu 于 2010-6-3 10:16 编辑

    关于喝海水问题。找到篇文章。不敢自行归纳总结误导各位,还是全贴出来。
    个人看后认为,海水还是不喝为妙。可以吸食海鱼体液获取淡水比较好。
    我曾在少人的海边游泳抓鱼:没见过人的海鱼不怕人,看到人会围过来绕着转,而且慢动作可以用手触摸他们,也抓到过一个巴掌大的。而且浅海螃蟹很多可以抓。
    不过也有咬人很厉害的。一个大拇指大小的鱼咬我一口像虎钳夹的感觉一样。(被我撩水到岸上摁住的)

    -----------------------------------------------
      盐度作为一种生态因子对水生生物的作用及水生生物对环境不同盐度的反应。水生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盐度的水环境中,对盐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耐受极限。盐度是水生生物的限制因子之一;特别是海洋中,其重要性与另一限制因子温度相近。所以,可把某个海区每个月的温度变化作纵坐标,盐度变化作横坐标,绘制成一年的温度-盐度水文气候图,借此掌握该海区主要环境因素变动的规律以及它们对各种海洋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盐度生态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在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的分布、蕴藏量、生长、繁殖、发育、引种、驯化、养殖、资源保护及防治敌害等方面。
      1000克水中溶解的固体物质的总量(克%)称为盐度。由于海水各种主要固体可溶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十分稳定,可以用其中的一种元素的含量作为衡量其他元素含量及盐度的指标。溶解在海水的固体物质当中,氯离子约占55%左右,它可用硝酸银(以铬酸钾为指示剂)做简单而准确的测定。由于用硝酸银测定海水中的氯离子含量时,溴和碘也和氯同时沉淀,在计算时,就假定这3种元素都是氯,所测得的数值称为氯度。根据实验研究,盐度和氯度的关系式为:

    盐度=0.03+1.805×氯度

      目前常用电子仪器测定水体的导电率,借以间接反映其盐度。这方法简便准确,并可连续测定。
      海洋表层的盐度平均为33~37‰,其变化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在高纬度和多雨量区域稍低,而在干旱的中纬度区域如红海,因蒸发量大,降水量少,盐度可达40‰。深海层的盐度为34.6~35.0‰,十分均匀。
      溶解于淡水的固体物质含量变化很大,一般变动于0.015~0.66‰之间,有些内陆水体的含盐量很高,如一些盐湖的盐度达47‰以上。河口和海岸地区的半咸淡水,盐度变动于0.5~30‰之间。
      盐度对水生生物的作用  一部分溶解物质如含氮化合物(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钙盐和硅酸盐等是生物的营养素(见营养)。另一方面,各种水生生物都保持着一定的体内渗透压,在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它们都适应于一定盐度的水环境。在淡水、大洋以及近河口处分别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水生生物。水环境的盐度变化还通过比重的变化而影响水生生物及其幼体和卵的漂浮能力。随波逐流的浮游生物的比重与海水比重极为接近,如果被风或海流带到靠近海洋或河口的盐度较低的水域内,就会失去浮性而沉入海底。海洋鱼类的漂浮性卵也是在一定比重的海水中漂浮和受精的,如果进入盐度较低的海水中,就会下沉而死亡。
      盐度状况还影响到水生生物的个体大小、发育和繁殖等。在各种广盐性水生动物中,栖息于低盐度区域内的种类,其最大的个体常比生活在高盐度区域内同一种类的最大个体小。这可能是因为盐度降低对它们的生存不利,虽然它们能在这儿生长和繁殖,但这种盐度已接近它们所能忍受的盐度下限。许多水生动物的繁殖和幼体发育要求比较严格的盐度条件。例如,毛蟹成体在淡水中生活,却要回到海水中产卵;鳗鲡在淡水中生长,也要降河洄游到大海才能性成熟和繁殖;有些海洋鱼类,则常游到盐度变化较大的海岸和河口区域产卵。盐度对水生动物卵和幼体的影响不但表现在渗透压方面,水中某些具体离子、水中溶氧量(盐度较高时水中溶氧量较低)、水体比重的变化等都会产生影响,不同的盐度还可能影响到卵和幼体的竞争者、敌害、疾病等。
      总之,盐度不同的水体对水生生物及其幼体的活动产生不同的效应,淘汰消灭那些不适应的种类,而使那些适应于在某种盐度条件下生存的种类繁荣发展。
      水生生物对盐度的反应──渗透压的调节  有些水生生物能生活在较大的盐度变化范围内,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这是广盐性生物。有些水生生物只能生活在很狭小的盐度变化范围内,对盐度的变化十分敏感,甚至不能忍受盐度的微小变化,这是狭盐性生物。生活在河口和海岸潮间带的生物以及能在江河和海洋之间进行降河洄游和溯河洄游的种类,是典型的广盐性生物。生活在盐度高而稳定的海洋中和盐度很低而没有明显变化的淡水中的水生生物都是狭盐性生物。
      水生生物体液渗透压与水环境渗透压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体液的渗透压随着水环境的渗透压而变化,这类生物叫变渗压性生物或渗压随变生物。它们调节渗透压的作用不完善,体液渗透压与水环境渗透压相接近,并且受水环境渗透压的影响。水环境的盐度升高时,它们的体重由于失水而减少;盐度降低时,其体重由于水分渗入而增加。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都是变渗压性的,它们体液的渗透压与海水接近一致,其中棘皮动物、环节动物和腔肠动物的体液渗透压与海水接近相等;甲壳动物、腹足类和头足类的体液渗透压与海水相比稍低;其他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则稍高。
      另一种是能调节体液的渗透压,保持其稳定性而不受水环境渗透压的影响。这类生物叫恒渗压性生物或渗压调变生物,包括在淡水和半咸淡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全部水生脊椎动物以及在高盐度水体中生活的动物。它们主要是通过3种方式调节渗透压:①控制体表细胞膜的透水性和对盐类与其他溶质的通透性;②排出水分或盐分以抵消体内与体外之间渗透压的差别;③在体内贮存水分或溶质。由于淡水和海水的盐度差别很大,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的动物面临的渗透关系不同,调节方式也就不同。①淡水无脊椎动物、淡水鱼类和两栖类:体液的渗透压高于水环境的渗透压,因此,外界的水通过可渗透的鳃、口腔粘膜、体表等大量渗入体内;体内过多的水分则随时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②海洋鱼类:海洋软骨鱼类体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尿素和三甲胺,体液渗透压比海水略高,这样,海水能通过鳃和口腔粘膜渗入体内,而体内过多的水分由肾脏排出体外。海洋硬骨鱼类并无类似保护机制,体液中的尿素含量甚微,体液渗透压低于海水,因此体内水分通过鳃和其他体表不断渗出体外。它们保持体内水分的途径有两种:一方面不断吞食海水以及从食物摄取水分,如美洲的鳗鲡的吞水量达50~200毫升/(天·千克·体重);另一方面肾脏的肾小球数量少,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强,使排尿量减少;同时,通过鳃的氯细胞把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以免因吞饮海水而使盐分在体内大量积累。③广盐性鱼类和洄游性鱼类:广盐性鱼类如罗非鱼、赤鳉、刺鱼等,和洄游性鱼类如溯河的鲑、鳟和降海的鳗鲡,它们在生活史的不同时期能分别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其体表对水分和盐分的渗透性较低,这有利于在浓度不同的海水和淡水中进行渗透压调节。当它们由淡水转移到海水时,虽然有一段时间体重因失水而减轻,体液浓度增加,但在48小时内即能通过吞饮海水而补充失水,鳃的氯细胞排出过多的盐分,肾脏排泄机能也自动减弱,使体重和体液浓度恢复正常。同样,当它们由海水进入淡水时,也会出现短时间的体内水分增多和盐分减少,然后通过增加排尿量和保持盐分使身体水分和盐分复趋平衡。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