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712
注册时间2010-2-25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本帖最后由 鹰派铁血战士 于 2011-3-15 06:48 编辑
最近地震又开始频繁的发生,于是乎诸多地震逃生指南又在各大SMS网站和BBS传播,其中“地震生命三角”这个内容更是广为人知。
不由得想起了我在一年前刀友求生区转发的关于此的帖子,
我的原帖地址:http://www.knifriend.com/viewthread.php?tid=206893
近些天得知了此观点的错误
找出原文里的错误与大家共同探讨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fema和jer都不采用这种方式
以下内容引自科学松鼠会和我经常看的《新知客》杂志(MLGB的它今年停刊了)以及我对网上反驳此观点文章的总结:
这篇文章是08年发布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以下地址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76.html
定居美国的加拿大人Doug·Copp似乎从来都是一个新闻制造者:自诩全世界最有经验的救援队队长,自称在894个大楼废墟间攀爬,救出125000条人 命,上过50000份报纸,任联合国减灾小组编号为UNX051的专家,在委内瑞拉为数百名儿童治皮肤病,拯救印度人民于瘟疫的水深火热,在世贸中心倒塌 救援中中毒以至须向政府索要65万和100万美元补偿;然而与此同时,墨西哥红十字会请求他不要继续慌称接受了该组织资助
Copp利用网络传播的地震“生命三角”是他在美国学术界激起的最大骚动之一,灾难应急服务协调员们在短时内发现自己被与此相关的疑惑重重包围。 2004年,美国红十字会、加州州长紧急服务办公室和地震专家纷纷发文,对“生命三角”的不合理性进行论证和声讨,加上法律纠纷,Copp面临信誉危机。 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Copp的求生法又在中国卷土重来,论坛、博客甚至官方网站纷纷转载,人们看到了与天斗的希望,Copp被标榜为英雄。对此, 当年在美国参与论战的专家再次声明:“我们四年前的反驳直到今天仍然适用。”Copp却放出彪悍之言:“‘生命三角’是唯一活路,反对者都是些什么也不懂 的官僚,对他们来说处理死人当然比处理受伤的孩子便宜。”双方谁都不肯松口,“生命三角”究竟是希望还是神话?反方给出的策略又是什么样呢?
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1996年,Copp带领他的小组在土耳其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片中,他们将二十具人模型分别放置于一座楼内的桌子底下和旁边,接着炸毁了那座楼房。现场清 理报告指出,桌子底下的10具模型均被掉下的房顶“砸死”,而旁边10具全数“生还”,原因是桌子将房顶支起,在其旁边形成三角锥形空间,“生命三角”由 此得名。Copp撰文,洋洋洒洒十大建议,大致是说地震来时,要到桌子、冰箱、我在恶意灌水,请求严肃处理。最起码扣我300分。,甚至报纸堆旁蹲下,在床上的则要翻身下床,如果可能还要尽量接近外 墙,伺机逃出;同理,在车里的人要立刻出去坐在或趴在车边,才能避免被上边塌下来的公路砸扁。他说:“我早年就是躲在摩托车旁的三角空间里才在地震中活下 来的。”
咱先不用关注作者Copp的人品问题,从技术层面分析一下
略懂几何的人即可想象高大家具如何撑起这个三角锥,然而爆破实验本身却引起了抗震减灾专家Marla Petal博士极大的质疑。曾对1999年土耳其7.8级大地震进行详细调研的她一语道破Copp实验的症结所在:由于炸药位于承重柱内部,爆破时柱子一 折房顶就会像一张大饼一样平塌(pancake collapse)下来;而真正地震中房屋的倒塌却与其有本质区别。地质学家和抗震工程学家都会告诉人们,房屋受到地震波袭击,可能依各种走向平晃,坍塌 本身也分房顶平塌、墙体外倒、墙体内倒和房顶M形向下弯折几种。Petal博士说:“震动停止后废墟中确实存在‘三角’,但地震過程中房顶却可能从四面八 方顺不同方向砸下来,根本无法预料哪里是那个最终的救命三角。”何况你本想用来帮你支撑的重型家具完全可能由于晃动先行倒在你身上。Petal博士就曾在 一段日本振动台试验录像中亲眼看到一个巨大的冰箱划过整间屋子,翻几个跟头把一个“儿童”挤扁在一张桌子和柜橱之间。她半开玩笑又略带遗憾地说:“没人去 研究一座冰箱的倒塌方式。”至于Copp建议的报纸堆就更不知将飞向何处了。
即使未卜先知地知道哪里会是那个稳固的“三角”,你究竟能不能在地震中赶到那里呢?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的所有证据都说明,震动来得太快,实在容不得反 应。当年主力辩驳Copp的美国红十字会灾难教育部前总管Rocky Lopes博士今日仍无不感慨地说,Copp没有进行过任何科学的工程学研究,他造成的误导之一便是让人们认为有太多选项,在一种情况下怎么做,找什么地 方躲,换一种情况又要做什么动作。“在剧烈晃动下,人们根本记不得那些复杂选项,如果记得,后果也许还要更糟。”美国地震最频繁的加州开展公共健康调查, 结果显示:人们跑来跑去找地方躲或者犹豫不决,便增加了被飞在空中的东西打中的概率。这也许恰恰解释了Petal博士从加州和土耳其地震中得到的令人费解 的统计结果——对于地震时在床上的人来说,那些最后没事的多不是翻身下床,却是睡着而什么措施也没采取的人。
你也许从网上看到地震过后汽车旁形成“生命三角”的照片,也许觉得沉重的汽车会一直呆在原地。Petal博士却说:“地震中汽车很容易跳起来甚至翻倒,而你头上却并不总能掉下来一根高速路,如果人趴到车旁边,最有可能的后果不是等来一个三角,而是葬身车轮之下。”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告诫人们,地震时要赶紧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心理准备,美国地震局和红十字会将之归纳为避震口诀:伏地、遮挡、手抓牢(Drop,cover and hold on)。记者请Copp评价何时可以躲在桌子底下,他却干脆地一口回绝:“没什么好分析的,‘生命三角求生法’适用于所有情况,等同于生;‘伏地、遮挡’(Duck,cover)是必死的代名词,冷战时期苏联搞出原子弹,美国作战部用这方法来安抚歇斯底里的人们。”记者不解地询问红十字会前总管Lopes博士。“Copp把冷战时应付核袭击的口诀和今日避震口诀搞混了。”博士颇为无奈地回答,“二者字面貌似,实则毫无联系。”如果你愿意花一点时间在网上做些功课,便不难找到Copp所抨击的美国五十年代“伏地、遮挡”短片,一只猴子用钓线将一小枚原子弹伸到乌龟Bert背后,白光一闪,Bert立刻倒地缩作一团,自然,这种掩护不管面对核袭击还是地震都是自欺欺人;但“伏地、遮挡、手抓牢”却曾在地震中救人性命。Lopes博士反复强调,加州对地震生还者所作的综合统计显示,地震中伤人最多并非倒塌的屋顶,却是四处乱飞的家什和碎玻璃,地震口诀正是针对此项。
对此,曾在加州斯坦福大学工作的研究生Laura Satkamp深有感触。她的实验室曾被1989年加州Loma Prieta大地震搞得底朝天,在当年留下的照片上,壁橱里所有药品,包括所有抽屉都倾倒出来,有的学生因为没来得及钻到桌下而被砸中。在那之后,学校实验室开放式壁橱一律加设隔挡,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实验架。Satkamp还说,在加州的生活让她养成每日查看地震记录的习惯,就像关注天气预报一样,她说着便打开美国地震局网站,点开中国,甘肃、广元的地震细节历历在目。
Petal博士曾亲自向1999年土耳其地震幸存者取经。这场里氏7.8级的地震导致近两万人失去生命,五万人受伤。Petal博士直言:“尽管掌握这么多信息,我仍然没有办法更细致地告诉你如何躲避,因为在我得到的答复中没有一种情况占到大多数。我只能说‘伏地、遮挡、手抓牢’的原则是尽快缩小目标并使身体保持在结实的屏障之下,以免被击中。”1999年是多灾之年,继土耳其之后雅典也发生了5.9级地震,二国因而形成了互助的“希腊-土耳其地震外交”。回忆当时情景,希腊博士后Sanny还真切地记得地下呜呜的咆哮,她抱着午饭盘子直接钻到桌子底下,但是盘子立刻就被晃飞了,她下意识地抓紧桌子腿。当记者讲解“生命三角”,她吃惊不已:“难道我要眼睁睁地看着橱柜里的瓶瓶罐罐全砸在我旁边的桌上和我自己头上么?”在该地震中,一座工厂破碎坍塌;若干建筑沦为“黄色”或“红色”的危房。这促使政府正式开始了加固楼房的工程。四天后,暑假结束,小学生脖子上挂着口哨重回学校。
当记者反复追问房子塌下来时是不是该赌一把“生命三角”,Petal博士说,10年前土耳其地震有3%的房顶整个拍下来,一般按照标准兴建的房子在大多数地震中也不会塌,不能为了提防小概率事件而将人们置于另一种更大的风险之中。不管‘伏地、遮挡、手抓牢’还是其它种种抗震掩护对策,防的都是屋里四处乱飞的物件。坦率地讲,如果你住在一栋你觉得可能倒塌的建筑里,那么唯一正确的建议就是另寻住处。而不是在每个房间放报纸来撑住掉下的楼板。”
Lopes博士明确表示将10年前土耳其建筑和当今美国建筑相比实为“桔子比苹果”(orange-to-apple comparison,即没有可比性)。那么,中国建筑是桔子还是苹果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四川退休市政工程人员说:“中国近年修建的七层以下居民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的砖混结构,更高的则采取框架结构,也是现浇的,这些房屋的屋顶不会掉下来。”
未雨仍需绸缪
在NHK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四川大地震》中,抗震工程学家指着中国百年来地震名录说,从1920年海原地震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间隔五十年,76年至今又三十载,人们难有切身之痛,主持人听得唏嘘不已。曾在日本留学六年的北京大学苏都莫日根教授对记者感慨,地震多发的日本专设防灾日,上至机关学校、下到家庭主妇统一演习,人们都知道房间里哪里可以作掩护,知道不能靠近外墙,大家绝不慌忙外逃,一切井然有序。然而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如此,美国地震局《抗震清单》向全国明确建议一年举行两次地震演习,但除了加州的小学,其它地方罕有执行。
在历史上,各种形式的建筑抗震规范曾被用来监督健忘的人们。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法典上赫然写道,谁建的房子砸下来把人砸死了,建房子的人就是死罪。二十世纪以来,血的教训使建筑抗震规范在美国逐渐变成法令。1971年加州San Fernando大地震,第二年该州即立法,明确划出不许兴建房屋的断层,规定附近除木架构和钢结构的两层以下住宅之外,所有房屋选址需地质学者提供书面评估,建成后还需经受抗震审核。毕竟,地震中最可信的终极避难港不是一顶结实的桌面,也不是虚幻的“生命三角”,而是你头上的屋顶。
但世界上更多抗震规范却面临着被忽视的共同困境。一个洛杉矶乐团曾来芝加哥演出,主唱以新奇的口吻说:“在这里居然见到了二十年代的砖砌房。”频繁地震的选择使洛杉矶的钢筋混凝土经优胜劣汰存在下来,芝加哥百年老房却没有任何关于地震的记忆,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中国同样如此,要用改革开发后才普及的抗震规范来约束先于它建成的大量房屋,需要的不仅是资金,还有人们的配合和理解。北大建筑学中心研究生杨兆凯也基于自己的观察向记者展现了另一方面的事实:“中国民间建筑本有许多抗震精华,比如炕设在两根大梁之间,而非梁下方,再者,传统木构本身由于其结构的天然弹性,对形变有较强的抵抗力;然而,如今农村越来越多的人一味模仿城市建筑,丢掉了传统的智慧,建造时除了一些想当然的模仿外没有考虑地震来临时房子会怎样。这种房子一旦倒塌,比土坯房还要危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