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迎风再一刀 于 2016-4-29 00:09 编辑
致命一蛰—MOD Hornet 的故事 (老款MOD 把玩记系列之三) 从2001年开始拿到第一支MOD的作品之后,便爱上了这个品牌,幻想着能有Tempest(暴风雪)、Trident(三叉戟)、Hornet(大黄蜂)、Razorback(剃刀鲸)以及Ladyhawk(女士之鹰)。但当时并不宽裕,虽然看着一支支MOD在论坛中辗转于刀友手中,也只能是暗自羡慕而已。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条件收罗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的时候,MOD被黑鹰收购了,在价格大幅跳水的同时,品质也有所降低,甚至后来连制造都由台湾代工,这已经突破了可以容忍的底线,无奈只好放弃了这个品牌。在我心中顽固地认为,MOD的刀仅包含那些三行标的产品,最好是采用橘色火焰包装盒那个时代制造的。然而这样的刀,年龄少则十年多则近二十年,堪称芳踪难觅。于是每每想起MOD,便会记得老舍先生《茶馆》中常四爷那句话:“年轻的时候想吃花生豆没钱,现在可好,花生豆是有了,这牙又没了”。不过好在这些MOD老产品还不乏拥趸,在刀友间还偶能遇见,虽然雪泥鸿爪只鳞半角,但究竟有迹可循。 在陆续拿到了CQD MKI、Tempest和Trident之后,一直想拿一支Hornet,几经求索,终不得觅。期间虽偶有刀友出让,但都是黑鹰收购之后的单行标产品,自觉索然无味(仅是个人陋见,任何拍砖我都虚心接受)。有一天,又看到有刀友在出大黄蜂,也是单行的,多嘴留了句“可惜不是三行标的”。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北京的一位朋友私信我,告诉我他有三行的Hornet!还是new in box!居然黑色银色各一支!终于体会到了“白日放歌须纵酒”,“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感觉。联系之下,决定入手。正好在北京有个培训,于是在中欧宾馆门前窄窄的巷子里朋友那辆红色牧马人中,在座椅淡淡的皮革味道包围下,拿到了这支Hornet。一并见识了朋友的其他许多玩具,包括一支ABS刀匠做的Bowie,如烟如缕的烧刃线和烂若披锦的虎纹枫木刀柄真是美极了。 应我之邀,朋友带将两支Hornet都带来了,一黑一银都是半齿的,刀套包装盒俱全。原本想拿那支黑色的,因为目前为止我的所有MOD都是黑色涂层版本,如果拿下它,便有一气呵成之意。但我这人喜欢不按套路出牌,喜欢变化,居然临时起意拿了那支银色的,一切的原因都只是因为它太好看了!银色的MOD似乎更加高傲,更加执着,也似乎也比黑色的更加精细些,当然这些都可能不过是错觉而已。迷茫间,我甚至起了两支都拿的冲动,但MOD的坑究竟太大,轻易不敢跳进去。 大黄蜂是一把很有趣的刀,与MOD的其他折刀差异很大。MOD早期的四把折刀(Tempest、Trident、Hornet和Ladyhawk)都不大,与CQD相比真像是大卫与歌利亚的差异。四款折刀中,如果除去Ladyhawk这支小爪子(我觉得它不算是标准意义上的战术折刀),Hornet是最小的。而且它也是唯一带有血槽和刀柄尾部带有穿绳孔的折刀。这些特点都强烈地暗示着,它小小的身躯内蕴含着令人生畏的杀伤潜力。从刀身上来看,大黄蜂展开后全长182mm,刀柄长104mm,刀身长度只有区区78mm,堪称小巧玲珑。但就是这短短的刀身,最宽处却可达27.5mm,与刀身长度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使它看上去十分强壮。刀背的处理与Tempest十分相似,夹形刀尖开假刃,保证了极佳的穿刺特性。但刀刃部分的处理便颇有不同了,Hornet采用了较大弧度的刀腹,使得在保持较短刀身的情况下开刃线得到了有效延长。长刃线配合大弧度刀腹,让它获得了不俗的切割能力。最具特点的是,刀身后部双面各设置一条长达35.5mm长的血槽,血槽深度1mm左右,且在血槽后部靠近手柄一端开设了7个直径不足1mm的孔,贯通刀身两侧。这种设计在MOD的其他折刀中绝无仅有,甚至与Razorback的血槽设计也有很大区别。大黄蜂的刀片颇为厚实,厚度与Tempest和Trident相若,在3.5mm左右。考虑到它的长度,这样的刀身宽度和厚度使整把刀显得非常敦实厚重而且在视觉效果上似乎比实际尺寸更大一些。
手上这支Hornet是半齿的,超过刀刃40%的齿刃使得宝贵的刃线缩水不少,但换来的是更加强悍的切割力,而且这种胖胖的刀身,如果没有齿刃平衡,造型会臃肿不少——又落入了“看脸”的境界。 说到“看脸”,在当年,这个尺寸的折刀中最“妖娆”的要算是Microtech的Victor了。正好手头有一支Victor,我对比了一下,Hornet的尺寸与的Victor几乎完全一样,但Victor如爪子般的造型,配合尖利的几何刀头以及几段直线组成的刀身,给人感觉似乎比大黄蜂小了整整一号。与Victor的骨感不同大黄蜂显得壮实许多,燕瘦环肥各有所擅,也堪称一时瑜亮吧。 大黄蜂的手柄颇具特点,首先它有很深的指槽,比其它几支MOD折刀的指槽都要深,且指槽和刀柄背部相应位置都开设有大量防滑槽,保证使用者在格斗中能够把握得更加牢靠。刀柄尾部靠近背侧开有长孔可以穿尾绳,更增添了它的战术味道。Hornet的刀柄背部设计很特殊,弧度很大,这种设计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持握感和操控特性为了防止刀柄在出汗或潮湿时在手中打滑,也为了在戴手套时获取更大的摩擦力,刀柄上镶了有密纹沟槽的橡胶,这种设计与其他几支折刀如出一辙,使人一见便知是同门兄弟。 握在手中,Hornet的手柄却不如想象中的那般贴手,背夹贴在掌心的感觉也不太舒服,可能是手柄尺寸较小的原因吧。然而我的手大小只算一般并不特殊,对照GB10000 —19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标准》,绝对在标准范围内,很好奇平均身体尺寸大于我们的老美他们是怎样抓握并有效使用的呢?然而,当我反握时,感受完全不同了。刀柄贴紧手掌,手指能够舒适地扣入指槽中,也许大黄蜂的设计之初就是设想反握为主的吧。这种持握姿势,让我想起《刺杀游戏》中尚格云顿饰演的那个杀手,以反手持刀靠切划和击刺放倒一群东欧壮汉的桥段。就在我拿这把刀的那几天,正好发生了和颐酒店一个男子袭击女住客的事情,我就在想,如果当时那个女生身上带着大黄蜂,在被拉住头发的时候直接把头向男子方向贴紧抱住对方并抽出刀,直接攻击脾脏(左手持刀就攻击肝脏)。刀刃向下切入,抽出后从后面用齿刃切割股动脉。只要成功,对手的每次心跳都会导致两次失血——动脉和静脉。就算是头牛,也支持不了多久。每念及此,Hornet都变得如此致命如此令人生畏。
拿起这把令人不寒而栗的小折刀,我喜欢展开它的那种感觉:拇指轻推开刀钮,浅浅的定位珠使得展开过程非常顺滑,随着手中轻轻一震的感觉和一声低低脆响刀身开启到位,手感干净利落。刀身银色珠光处理的表面散发着迷人的光泽,与黑色氮化钛涂层不同,珠光处理的表面更耐脏,更难留下手指的印记。开刃线和假刃线相汇为一条,直抵刀尖,冷峻的线条、灰白色刀身配合两条深深的血槽让人联想到枪刺的设计。也许这就是大黄蜂的设计理念吧:用一根短而致命的毒刺给予对手狂蜂一蛰。 Hornet用的是衬锁锁定结构,采用一片2mm厚的17-4不锈钢顶住刀头,锁定到位后能够提供极为坚固的支持。我手中这把,虽是十余年前的老家伙,但由于没有使用过,衬锁几乎没有磨损,锁定面不足刀刃厚度的一半。只是由于整刀的尺寸较小,衬锁也较短,手指操作的地方只开4条防滑纹(这与Tempest和Trident有所不同,那两支的衬锁防滑纹都是五条)。 也许是MOD后期的产品,这支大黄蜂虽然也是三行标,但开刃却似乎不像我手中那两支Tempest和Trident般精细,镜面效果也不如CQD MKI那样明显,但也还算中规中矩。其他方面,它的加工精度与我手中的其他几支MOD的作品别无二致。一样是刀轴位置看不到垫片,一样是T6航空铝手柄上细腻的涂层,开启之后,一样是丝丝入扣的装配精度。据说当年MOD的刀刃加工精确度能够控制在1/10000英寸之内!当然刀轴等关键部位的精确度更远高于此。也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MOD刀具能够以品质和工艺享誉于世,也使我久久迷恋不能自拔。 由于整体短小,大黄蜂更加显得坚固,展开后紧贴在手柄上的开刀钮能够兼做作止刀轴,这既体现了MOD的加工精密程度,又是一种巧妙的设计。粗壮的止刀轴配合厚实的衬锁,使Hornet坚固的就像一把小直刀。事实上大黄蜂在设计之初就是考虑到作为“直刀”使用的:老版的大黄蜂带有K鞘,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而这个刀鞘是可以调节的,使刀在闭合和展开时都可以放进去。设计初衷就是如果所处的环境危机四伏,那么使用者可能需要一直把刀打开以防不测,就像携带着一支能够随时攻击的直刀一样。Hornet 是MOD战术折刀系列中除去Ladyhawk之外最小巧的,即使展开携带,也能获得极佳的隐蔽性。一把打开的Hornet恰如如同一只大黄蜂,蛰伏着在对手不备时发起闪电一击。可惜,我这支大黄蜂只配了尼龙刀鞘,并没有K鞘。 大黄蜂的设计者是JamesKeating,他和他的战术技术公司(Combat Technologies, Inc.)被称为刀具艺术和搏击技术开山大师,其本人更是著名的搏击专家。作为黑带级的柔道高手,James认为:便于携带、实用有效和易于施展是自卫刀具的三个必备条件,因为当你遇袭时,最有效的自卫工具就是你能触手可及的。以这个标准衡量,Hornet是绝佳的自卫战术刀。 作为自卫用刀,大黄蜂隐蔽,便于携带,低调不张扬,但你在用到它的时候,它提供的是坚固且可以信赖,随时准备给对手干净利落的致命一击。也许,现在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战术折刀很多,但毕竟它们都不是MOD,也都不叫Hornet……
作者:铜笔铁剑斋主人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183098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