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995
注册时间2002-9-24
参与分
技术分
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我的回答都在你话中的括号里;
第一,麻烦大师以及各位粉丝睁大眼睛看看清楚,我前面的帖子再三说明所有陈述都是针对“包钢”结构与做法,趾高气扬的尽拿夹钢货出来晒就说明问题了么?(我针对了所有做法的东西,其中就包括了包钢,要不要你自己再仔细看一遍?)
PS. 要讲硬度和韧性,现代钢材有很多不错的,若刃材非折叠锻打的话,所谓三枚合也好夹钢也好,意义都不太大了。因为若不是夹ZDP-189这类硬度超高而韧性较差的钢材,而只需要刃口硬度在58-60度,同时保持一定抗屈服强度的话,很多单一钢材都能做到,对于大师来说,恐怕漂亮的花纹比提高的韧性更重要,要不怎么总说自己高碳钢全钢烧刃的性能要好过三枚合呢?(我从来没有说过高碳全钢一定比3枚的好,是不是应该把我的原话找出来?我一直强调高碳钢除了刃的硬度其他都比不上机折3枚,而且我早就说过2者的宗合性能是机折3枚的强,但如果要对砍就不同了,你可能没看多少我版区里的贴吧?)
第二,关于大师照片里的烧直刀,反向打弯的很微弱,若真像照片里所描述淬完正好变直,那是否可以理解为你的正常直刀条淬火之后也几乎没有反度了?(你没看出来那是没有敷土的吗?我不过是那个刀条随便测试一下罢了,如果是敷土当然要变得更大,刀也要更弯一些,当然你没有做过刀这些细节你是不会懂的,但要拿出来攻击人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不信可以问问竹本老师,)此外你的刀条下水前还呈反向弯曲状,正说明烧入的温度和时间都不够,否则刀条已经变直,再淬火又产生反。(呵呵朋友,你的眼睛真的有问题啊,这逆反是我特意锻出来的怎么会是烧的呢?我不过是回答你所问的问题啊,我以前说;"我淬直刀是先把刀打成逆反,淬后就变直了"你不是冲着我这话来的吗?难道你秒年当初我的话都没看清楚?)烧入温度和时间不够,正好验证了我之前说你烧刃不充分,刃文很稀薄甚至看不到刃文的情况。同时烧入不足的话,刃口表面只会形成很薄的一层马氏体,虽能维持一定硬度但不耐磨,而且刀条整体的硬度不会高。(你看我图片里的温度够了吗?是白天淬的,还有你知道折叠过的钢要比全钢淬出来刃线会有区别的吗?别说我的钢不对,日本的东西我磨过不下50把其中许多都是这样,这是现实)
另外照片里刀条偏色明显,我的电脑上看到呈玫瑰红,有偏色的照片让人怎么估温度呢?而且800度以下到600度左右,颜色的变化并不是很明显,照片上颜色稍有偏差就会差很多,所以必须实地观察或者能大概了解。当然你要能烧到800度到850度以上,照片颜色又准确的话叫人看照片判断温度还是可以接受的。(这里就不多解释了,我们做了20多年当然知道什么样的时候是最好的入水温度,我这里有月山贞一,吉原义人等锻刀过程录像,非常清楚,可以看出他们烧的温度并不比我们的高)
第三,关于压弯。我亲自单手侧压过变弯未能完全回复有两支,朋友视频里压弯给我看未能完全回复的有一支,这三支包括了04-05年的全钢甲伏锻、机折地肌甲伏锻和顶级手折本三枚或是四方诘,价格从5000-接近20000不等。(请提供直接的证明,这样的话是很不负责任的,至少有视频或图片吧?象你这样急着想整垮我的人还不如获至宝地把资料留下?或不会就是一般的夹钢吧?还有压到什么程度?什么角度你都没有告诉大家吧?人家买的20000的刀就你一句话就给你折?可信度太小吧?建议把资料呈上来再说话)我个人的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并且相互影响:
1. 原料铁的含碳量低;(除非以前的普通夹钢)
2. 折叠次数不够,铁的结构还远不够致密;(错!机折3枚才4000层就可以弯40-50度了)
3. 烧入不足,刀身整体的硬度不够。(高碳全钢烧刃后都可以压弯,难道它还不够硬?)
周大师既然承认在香港道场里有发生你的试斩刀试斩之后变弯无法回直的情况(并且我有朋友亲眼目睹),这是否也可从侧面验证压弯无法回直的情况存在?那又何必讳病忌医大动肝火呢?(你了解的太少,那里的日本刀比我的刀问题严重的多,早期的夹钢有过这个问题现在用机折3枚就解决了,现在他们的问题是那几把花40000元一把但实在太容易弯的日本产的刀,甚至比赛只能换我的刀,我等会把他发我的邮件发上来,甚至他们现在气得打算拿来给我重新淬火)至于说日本刀也可压弯,我丝毫不否认,毕竟上千年的作品里真正优秀的还是少数,很多由于当时原料和条件的局限,并未能达到极致的性能。(哈哈哈!牛人啊,我还清楚记得你在百兵里说日本的古刀都是折不弯的,谁做的刀砍弯了那刀匠要被砍头的,你自己说的话这么快就忘了吗?那时在百兵上看你表演的应该记忆犹新吧?你说话如此不负责任能做你的鉴定家吗?)况且现代日本刀普遍为了美观而降低工艺难度,硬度和韧性有时差的令人难以想象,所以说日本刀会砍弯一点也不奇怪。(我明白了,你彻底改变的你的看法,因为你无法解释我压弯的那2把日本刀)但是一个真正的刀匠,总是要想法令自己的作品趋于完美,而不只是让自己的产品好卖就算。我也压过不少现代打造的中国剑和日本刀,比压那些MADE IN 龙泉更用力,然而要不是很难压弯,要不就是一松手就自动回直,而且硬度也都超过HRC60。至于日本古刀,坛子里就有几位高手也压弯,一样也能回直,当然人家有眼力价,不会把些三流四流货色当宝咯。。。(我们不是天生的,日本人也不是天生的,我们都在不停的进步,从任何角度说每天都有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喜好的朋友出现,我们必须满足大家的要求,但我们不是做不起好的刀,这应该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我的刀剑不是跟那些三四流的东西比的,我们现在可以跟任何好的刀剑甚至日本的刀比,你说的那些龙泉的东西我不是不知道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第四,关于渗碳。请问这是大师你家不传之秘还是整个龙泉都会呢?(就目前来看,我还没有发现龙泉有第2家能做,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密方吧)不过据我所知现在的龙泉恐怕没什么技术秘密可言,我也从来不曾听说龙泉的刀匠有本事把中碳钢折成高碳钢。现代工艺里确实有通过渗碳来提高铁的含碳量,不过恐怕不是你的工厂里那些设备和做法,含碳量也不可能提高的过于夸张。(呵呵,你不知道就先来问我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把我的东西跟他们的来比?如果龙泉的东西都象你看的一样凭什么今天我会击败以前的"名家"而不是别人?为什么那些刀友老龙泉宁愿花大价格买我的东西而不买他们的?难道他们没有眼睛吗?你自己没做过怎么知道渗碳可以提高多少?你怎么就能肯定我的办法跟别人渗的效果就完全一样?难道鉴定家没弄明白的事情就只能靠猜的吗?我多次说过你方便可以自己来看看,如果你没有时间你可以问问来看过效果的朋友(唐兄不久前来过,我也在他面前演示过,你不妨先跟他打听一下,即使靠猜也要猜出个大概))而且所谓“百炼成钢”,恐怕您那个解释也忒荒唐了!古代的百炼成钢,是将高含碳量的钢(现代定义的钢)甚至生铁,通过反复折叠锻打,去除杂质,同时将含碳量降低到可供使用的水平。折叠过程中当然会渗碳,因为古代用锤子手工折叠锻打,打不了几下又要拿去烧红再来打,这个过程碳的损失很多,所以要渗碳来降低失碳量,平衡失碳的速度。裹草木灰也不是日本人的技术,根本是从中国学去的。至于你说的“龙泉秘法”,我大概也知道是怎么回事,绝对没有你说的这么神奇。(你又错了,中国古时有的是拿渗碳法将低碳渗硬的做法,我们现在就是按这个方法做的,已经做了许多东西了,效果可以说是立杆见影.至少效果比"伟哥"明显."百炼成钢"绝对不是你说的意思,你说的那点事情绝对到不了真正的"百炼成钢"的含意,那个"成"字你再琢磨琢磨),或你找成语字典看看,如果都不信就只能上老周这里看了.)
况且铁块不是海绵放到碳粉里就会拼命吸碳,再怎么渗碳,也仅仅只是表面一点。要进一步提高渗碳的效果,就必须延长时间,时间延长又会加剧铁的氧化和失碳,除非你弄一个密闭空间完全隔绝氧气~~ (呵呵,你这说的是工业上的表面渗碳,谁不知道呢?那我就告诉你;折打的每个表面都是随着不断的折打慢慢会往中间里去,每次在表面渗碳最后每层里都经过渗碳不是吗?这样的问题你这么会没有想到?还有锻打当中也可以尽量防止退碳的,拿泥浆和草灰盖住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我们还有更好的方法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其实道理很简单;能做到尽量少失碳而在融化时想办法让空气进去就能非常好的渗碳,当然还有更好的媒介(杀了我也不说了,这些东西非常的"土"随手就可以弄到)可以更好的渗碳,这些也许都是我的做法与其他不同的原因吧?)
再顺便告诉你,日本测定平均每次折叠失碳0.03%,这个数据已经包括了渗碳做法。若照你的说法,那你每次折叠后含碳量的变化不是-0.03%而是+0.0x%了,根本无视铁块要反复烧红锤打,反而越打碳越多~ 坛子里对冶金方面有深入研究的刀友很多,不妨让大家来评估一下这种做法的现实性吧,神奇的大师!写到这里,我对您简直是崇拜的五体投地了~~~ (崇拜与否是你个人的事情,我也没必要人家是否要崇拜我,看见你上面的话说明日本人真的非常死板,他们1000年还不找更好的方法,当然日本人打刀确实也没有必要渗太多的碳,因为玉钢的碳含量足够可以坚持到那十几折后达到平衡的,但你也应该知道日本刀最后大部分的刀刃并没有太高的硬度,我试过无数次了,我们目前的任何一款在做的都足够与它抗衡.)
最后,两片铁的硬度差别不是靠互相划表面来试的,还是去买套进口硬度锉简单而正确的测试一下的好!(挫刀也不是万能的,你没忘记有个香港的朋友把我们55.5的硬度硬是测成了不到48度,我们还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划表面当然不非常标准,但我们也可以从磨刀时感觉到硬度.)
还有,包钢镐厚0.6CM的包钢中国剑我在台钳上弯到过接近90度,松手弹直完全不变形,就别再提新任欧盟秘书长XX春先生那支所谓三枚合的夹钢货了,能比得了吗!?(哈哈我说我能做得到你相信吗?要做在中国剑上那太简单了,包钢的材料与包的厚度就能解决一切,这个你想想我是否说对.江南春的那支东西我只是正常性的演示哦,如果我心很应该也可以接近90度不会弯的的.我自己以前有试过),不要小看3枚,你如果有机会自己试过你就会知道的.我可以做到弯100度,有时间我会发图上来,不过你做的测试应该发图而不是都用说话的方式)
最后,再次重申我的观点:对于传统刀剑而言,从铁原料到折叠锻打到烧入到研磨,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密切相关。传统刀剑的硬度、韧性乃至整体强度以及锋利度、吸震性能等各个方面都是相互平衡的统一整体。
所以我不认为夹钢刀能有好的弹性和硬度就够了,而夹钢刀剑所达不到的极致性能,包钢结构可以做到,令我懒得提也不屑提夹钢。(主要做法和技术到位,你的看法一定可以改变,当然包钢有它的好处,夹钢也不是废物) |
|